民眾新聞網 inews24

雙11遇上普發一萬卻冷清?網揭「買氣不旺」三大主因

📌新聞來源:Yahoo 奇摩(綜合報導)
📍 整理撰寫:民眾新聞網FB


🛍️ 雙11全民購物節熱潮再起,卻意外遇冷?
今年適逢「普發現金一萬元」入帳時期,原本被看好將帶動一波消費熱潮,但不少網友卻發現實際情況「不如預期」,無論是百貨、電商平台還是街邊店面,都出現買氣平平的現象,引起熱烈討論。

有民眾在社群平台 Threads 發文表示:「雙11碰上普發,照理說應該買翻天,但我覺得整體很冷清,大家都沒什麼興致。」貼文一出,立刻掀起上千留言回覆,意見分歧。


💬「有人爆買、有人冷眼」不同消費場景兩樣情

不少人指出,傳統市場與餐飲區反而人氣爆棚。有網友分享:「從10月底到現在每天都爆滿,菜市場、早午餐店都人山人海。」
但也有人觀察到南部百貨湧現人潮:「我去台南百貨公司,日本祭人擠人,一個甜點都要排隊。」

與此同時,也有消費者明白表示「一點感覺都沒有」,認為今年的促銷「早開跑、缺驚喜」,不再有過往那種「非買不可」的衝動。


🧾 網友揭三大「買氣冷淡」主因

💡 1️⃣ 通膨吃掉紅利,現金優先拿去繳帳
許多網友指出,「一萬元發下來,馬上繳房租、水電、保費就沒了」,形容現金「進帳即蒸發」。通貨膨脹與房租上漲讓普發現金更像是「生活補洞」。

💡 2️⃣ 消費券比現金更刺激
有民眾表示,「現金太自由了,會被拿去存股、繳費或出國」,若改成限定用途的消費券,才會迫使資金留在國內市場,帶動短期買氣。

💡 3️⃣ 優惠活動疲勞,促銷戰線拉太長
「雙11」原本為一日購物節,如今提前開跑、優惠重疊,導致消費者「習慣打折」,缺乏新鮮感。有網友說:「現在每週都有特價,誰還等11月11日?」


💰 雙11仍有亮點:電商訂單創高

儘管實體店買氣偏冷,但電商平台表現依舊亮眼。momo 購物網宣布訂單量成長逾 11 倍,蝦皮直播吸引近百萬人次觀看。速食業者與品牌連鎖也趁勢推出「買一送一」、「11元特價」等行銷活動,搶佔注意力。


📊 綜合分析:現金自由度高,刺激力反降

專家指出,現金普發的經濟效果通常不如消費券明顯。
原因在於現金「用途太廣」,多數人會優先滿足日常開銷或儲蓄需求,導致資金未能集中在零售市場。再加上疫情後的理性消費潮興起,讓今年的雙11氣氛明顯降溫。


🧩 網路輿論觀察

「錢還沒發就花完了」、「促銷活動變太多」、「經濟壓力太大,大家只想撐生活」——這些留言成為今年雙11的共同縮影。
雖然消費市場出現溫差,但整體零售仍維持穩定,專家認為「冷靜的雙11」反而顯示民眾理財觀念的成熟。


📋 延伸閱讀推薦:


📢 更多即時話題與市場觀察,請追蹤《民眾新聞網》官方 LINE:
🔗 https://line.me/R/ti/p/@089ez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