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眾新聞網 inews

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潮來了!24立委+1市長面臨投票命運:來龍去脈一次看懂

📍資料來源:BBC中文特約記者董容慈報導(2025年7月15日)
📌 文章整理:民眾新聞網,保留原文立場中立性,供閱讀參考。

📅 投票日:2025年7月26日(週六)|時間:08:00–16:00

2025年夏季,台灣政壇迎來罕見的政治大事——「大罷免」投票。此次行動將決定 24位國民黨區域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是否繼續留任,堪稱台灣民主史上規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罷免行動。

這場政治巨浪如何掀起?背後有哪些政黨角力與民間運動?本文一次整理事件起點、罷免名單、政黨表態、法律門檻與投票流程,幫你看懂整起風波的來龍去脈。


一切從「朝小野大」開始:
台灣史上最大大罷免潮的前因

2024年總統大選由民進黨賴清德勝選,延續執政版圖。然而,立法院卻出現「朝小野大」格局:民進黨僅取得51席,無法過半;反觀國民黨與民眾黨合計掌握60席,組成「藍白聯盟」,成為國會主導力量。

隨後,藍白陣營推動多項國會改革法案,卻被批為「擴權條款」,引發民間反彈。「青鳥行動」自此誕生,成千上萬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撤案。到了年底,反對聲浪延燒至基層,轉化為公民自發的罷免連署,首波目標劍指國民黨立委。


為何被稱為「台灣史上最大罷免」?

這次並非單一個案,而是遍布全台、共計25人遭提罷,包括:

  • 🧑⚖️ 24名國民黨區域立委
  • 🏛️ 新竹市市長高虹安

罷免連署於2025年2月至5月陸續完成,中選會也依規審查並公告成立案。各地選區陸續準備投票,正式進入關鍵投票期。


大罷免名單一次看(依姓氏筆劃排序)

王鴻薇、李彥秀、羅智強、徐巧芯、賴士葆、洪孟楷、葉元之、張智倫、林德福、廖先翔、牛煦庭、涂權吉、魯明哲、萬美玲、呂玉玲、邱若華、廖偉翔、黃健豪、羅廷瑋、林沛祥、鄭正鈐、丁學忠、傅崐萁、黃建賓。
➕ 市長:高虹安(新竹市)


政黨立場分歧:挺罷 or 反罷?

🔶 民進黨:與公民並肩而行

總統賴清德首次公開表態支持罷免行動,認為這是人民對國會亂象的回應,並號召黨公職參與「護國大遶境」活動。黨中央也推出宣傳口號:

  • 「罷免投同意,反共更有力」
  • 「罷免投同意,對傅隨組織說不」

儘管有聲音質疑是否為補選提前布局,民進黨表示目前不討論人選,只專注於「國會問責」。


🔷 國民黨:罷免是「民主之恥」

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強烈譴責罷免,認為這是執政黨打壓在野的手段,形容為:

「輸不起就翻桌,大罷免是把人民當雜質!」

並陸續發布反罷免廣告,希望鞏固基本盤、降低投票率。


⚪ 民眾黨:與國民黨同聲反對

黨主席黃國昌親自為台北5位國民黨立委站台,批評賴清德與民進黨推動「無差別罷免」,指責這是走向一黨獨裁的前兆。


中共表態:大罷免是政治打壓?

中國國台辦亦對此表示關注,認為此次罷免行動是民進黨藉民主之名行打壓之實,呼籲台灣民眾「不要參與政治操弄」。


投票資格、流程與成功門檻

🧾 誰能投?

投票當日年滿20歲,且在該選區居住滿4個月以上的中華民國國民,即可參與罷免投票。

⏰ 投票時間?
/記起

🗳 2025年7月26日(週六)08:00–16:00

✅ 什麼樣的情況會罷免成功?

依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》規定,須符合兩大條件:

  1. 同意票數 > 不同意票數
  2. 同意票達原選區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以上

❗ 對結果有影響嗎?

  • 若罷免成功:立即解除職務,4年內不得在同選區競選同職位。
  • 若罷免失敗:該任期內不得再次發動罷免。

補選怎麼辦?

依照選罷法,若罷免成立,三個月內需辦理補選。但若有訴訟爭議,補選將延期至法院判決出爐。

地方首長若剩餘任期少於兩年,則不辦補選,將由代理人代理至任期屆滿。


為何這場罷免牽動全台政治?

此次罷免不只關乎24位立委去留,更是人民對立法院表現的總體評分。無論結果如何,都將對2026地方選舉、2028立委選舉產生連鎖效應,甚至重塑政黨版圖。

📌 罷免不是終點,而是民主的一環。每一票,都是一次責任的展現。


延伸閱讀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