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眾新聞網 inews24

政府7年沒建個資保護機關!監察院開砲:怠惰建構資訊隱私權環境

📌 新聞來源:林保宏 |報導
📍 整理撰寫:民眾新聞網FB


你是否也曾在打開網站時,被突如其來的「Cookies通知」搞到心煩?同意才能繼續使用、不同意就直接卡住、設定選項又深藏不露——監察院最新調查指出,這些惱人的網頁經驗,其實正反映出台灣在資訊隱私保護上的「制度落後」。


📍監院報告重話:個資法設計老舊、保護機制停滯7年

監察院交通及採購委員會今日(11日)正式通過一份調查報告,痛批政府「怠於作為」,指出現行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已難以跟上數位時代腳步,不僅法制設計落後、分工混亂,連應設立的「個資保護獨立機關」都一拖再拖——整整七年未見下文。

監察委員賴鼎銘、高涌誠指出,歐盟早在2018年就全面施行《一般資料保護規則》(GDPR),美國加州也有《消費者隱私權法案》(CCPA),但台灣的個資保護制度至今仍停留在過去,缺乏明確主管機關,也沒有統一的監管架構。結果是:民眾上網行為幾乎全被平台與業者掌控,政府卻難以有效介入管理。


💻Cookies亂象成縮影:使用者「被同意」早成常態

兩位監委舉例,民眾平日上網最常遇到的就是「Cookies彈窗」——不少網站預設使用者已同意資料被蒐集,不同意就無法進入頁面,或設計極為不友善的設定選單,讓人乾脆按下「全部同意」了事。

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Cookie,其實足以拼湊出使用者的興趣、購買習慣與行為軌跡,形成所謂的「數位指紋」。在AI與大數據分析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,要透過這些資料精準描繪出個人輪廓「易如反掌」,資訊隱私風險極高。


🏛️獨立機關遲未成立 GDPR適足性卡關7年

報告指出,行政院早在2018年(民國107年)第3601次院會就曾決議,要推動歐盟GDPR「適足性認定」,以利台歐間的資料流通與數位經濟合作。但七年過去,韓國已在3年半內成功取得認定,台灣卻仍止步不前——連個資保護委員會都還在「籌備階段」。

監委批評,行政院雖通過《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組織法》草案,明定要成立專責機關來保障資訊隱私權,但至今未落實,形同紙上談兵。行政院應本於跨部會協調職責,積極督導相關單位建立健全的治理架構,而非讓人民的數位足跡任由企業「自由發揮」。


🔍監委建議:政府應正視隱私強化技術與跨國趨勢

除了組織設立延宕外,監院也點名政府對「隱私強化技術」(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, PETs)及「跨國資料傳輸規範」的推動進度過慢。監委認為,在AI生成內容(AIGC)與雲端資料服務普及的時代,隱私防護應成為國家數位政策核心,否則台灣恐在國際數據治理競爭中被邊緣化。


🗣️民眾觀點:隱私權不是奢侈品,是基本權利

「現在什麼都要登入、綁卡、授權資料,根本逃不掉。」有網友在社群留言指出,平常只是滑個新聞或買飲料,手機就被各種廣告精準投放,「感覺自己一直被看著」。

學者也指出,資訊隱私已是21世紀的新基本人權,

若政府遲遲無法建立明確的規範與獨立監管體系,不僅將削弱民眾對政策的信任,也可能阻礙台灣數位經濟在國際間的合作與發展。

監委指出,「隱私強化技術」是在保障個資隱私的前提下,兼顧資料經濟發展與資料價值發揮的關鍵機制。然而,目前數發部僅發布相關指引,無論在法律位階、合規要求或標準化作業上,仍不足以促使公私部門落實遵循。

監委強調,政府在推動數位政策時,資料應用與隱私權保護之間的衝突已日益明顯,「隱私強化技術」的具體落實刻不容緩,行政院應督促並協調相關機關加速推動。


📋事件重點懶人包

📌 問題核心:政府7年未成立個資保護獨立機關
📌 監察院批評:法制落後、責任不清、缺乏積極作為
📌 對比國際:韓國僅3年半即獲歐盟GDPR適足性認定
📌 民眾影響:Cookies亂象、隱私外洩風險增加
📌 監委建議:盡速建構獨立監管機關並推動隱私技術


🧾 延伸閱讀推薦


👉 想掌握更多即時科技政策與社會焦點新聞,加入《民眾新聞網》官方 LINE
🔍 https://line.me/R/ti/p/@089ezsia